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醉翁亭記原文)
2023-06-04
更新時間:2023-05-28 15:03:27作者:佚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翻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文章體現(xiàn)了作者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以及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xiàn)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記承天寺夜游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jīng)]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懦刑焖拢汗手吩诮窈秉S岡南。
?、圃S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
?、菓簦阂徽f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刃廊唬焊吲d、愉快的樣子。行:散步。
⑸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仕欤河谑?,就。至:到。尋:尋找。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藢嫞核?,臥。
?、滔嗯c: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涂彰鳎盒稳菟某纬?。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卧遘簦▁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仙w:句首語氣詞,大概是。這里可以譯為“原來是”。
?、械褐皇?。閑人:清閑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耳:語氣詞,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文章開頭在點明事件時間后,即寫月色,把月光寫得富有人情味?!霸律霊簟敝小叭霊簟倍?,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靶廊黄鹦小笔亲髡叩姆磻?;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這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是寫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耙唷弊謱懗鲞@一對朋友情懷相似,對方的“未寢”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胺e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卻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橫”是從松柏倒影來烘托。兩句之間,又有正面與側面描寫之分,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境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個透明的夢。
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來并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
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著藻荇的清影,觸類生發(fā),把隱喻又推進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之時,作者卻輕輕地點出:“蓋竹柏影也?!笔棺x者恍然大悟。一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現(xiàn)。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幾句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到寫這篇文章時已經(jīng)快滿四年。蘇軾氣味相投的友人張懷民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蘇軾,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
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