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芽土豆還能吃嗎 發(fā)芽土豆還能吃嗎圖片
2022-12-03
更新時間:2022-06-11 02:00:29作者:未知
批評不自由則贊美亦無意義是出自法國大劇作家、啟蒙思想家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中譯名:博馬舍)創(chuàng)作于1778年的劇本《費加羅的婚禮》。后成為法國《費加羅報》的座右銘,被印于報頭至今。
大意是:
每個人都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溢美之詞,天性使然。人無完人,而又“當局者迷”,不能真確評價自己,需要有人據(jù)實批評,以咨改進。
《費加羅的婚禮》簡介:
《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劇中的一部喜歌劇,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語腳本由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據(jù)法國戲劇家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重唱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刻畫人物心理性格,描繪愛情細膩差異,對推動戲劇的發(fā)展以及強化喜劇效果尤其起到重要作用。
《費加羅的婚禮》寫作背景:
博馬舍是18世紀后半葉法國最重要的劇作家。博馬舍喜劇的出現(xiàn)意味著古
典主義喜劇向資產(chǎn)階級喜劇的過渡完成。1789年,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意識到戲劇作為宣傳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戲劇應(yīng)該教育民眾”的口號。革命派還有意建立人民劇院。1791年1月31日,立憲議會公布取消王室的戲劇審查制度,答應(yīng)演出自由。年內(nèi)有數(shù)十家劇院呈請開業(yè),其中的共和國劇院以專門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劇目而聞名。這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傳革命和革命戰(zhàn)爭的悲劇和時事劇。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使演員終于獲得了公民權(quán),徹底結(jié)束了過去受歧視被欺侮的悲慘處境;成立了保護劇作者合法權(quán)益的劇作家協(xié)會。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是他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創(chuàng)作了總稱為"費加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蘭西劇院首演,其時法國正處于大革命的前夕,這部喜劇對揭露和諷刺封建貴族起了很大的作用。雖然這部喜劇在整個歐洲都獲得好評,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卻禁止在維也納上演這一劇目。
莫扎特所請的腳本作家洛倫佐·達·彭特是當時的宮廷詩人,由于他多次出面爭取,最終皇帝于第二年為了緩和國內(nèi)的一些沖擊而口頭批準改編后的歌劇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時間譜曲,他在創(chuàng)作這部歌劇時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蕩的貴族老爺同獲得勝利的聰明仆人之間的鮮明對照即為整個劇情發(fā)展和音樂描寫的基礎(chǔ)。
1786年,《費加羅的婚禮》于維也納奧地利國家劇院首演。由于此劇題材敏感,上演期間國內(nèi)的貴族大為憤慨,皇帝個人雖然很欣賞這部作品,但迫于壓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刪改內(nèi)容。德語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眾多歌劇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劇中的顛峰之作,也是中國樂迷最為熟悉的一部,創(chuàng)作于1786年的這部歌劇,是欣賞莫扎特歌劇的入門之作。
《費加羅的婚禮》至今仍是各大歌劇院上演次數(shù)最為頻繁的歌劇之一,有如天籟的歌聲和錯綜復(fù)雜的男女人物關(guān)系,宛如角力般、層出不窮的小計謀和角色錯亂的對白,至今仍是許多觀眾念念不忘的經(jīng)典。讓人眼花繚亂的進行速度,帶出男女之間你來我往的情境、種種約定承諾造成的混亂情形、還有誰對誰唱情歌、誰看誰卻不是誰的有趣故事。隨著近代舞臺的技術(shù)進步,每一次觀賞此劇時都有全新的體會。
作者簡介:
加隆·德·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24—1799.5.18)原名彼埃爾·奧古斯旦·加隆。他的第一個妻子是一位貴族富孀,婚后不到半年就故世了。繼承其妻一塊名叫博馬舍的領(lǐng)地,為了追求貴族的稱號,他就把自己的姓氏改為博馬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