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星座00后太逆天,請老師多布置作業(yè)
2023-07-14
更新時間:2023-07-14 00:07:13作者:佚名
1、中國百家姓故事之廖氏的起源
2、中國百家姓故事之連姓的起源
3、中國百家姓故事之曾氏的起源
4、中國百家姓故事之金姓的起源
5、中國百家姓故事之戚姓的起源
6、猜你喜歡:
姓氏可以說是每個人是自己父母孩子的代表,在新疆等地區(qū)的人形式都是父母的尾字,而大多數人都是跟隨著父親的姓氏,你知道姓氏是怎么來的嗎?本期民間故事帶你去了解一下廖氏的起源。
廖姓最早發(fā)源于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qū)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亍A碛袝x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為最早入閩者。
據有關古籍記載,廖氏起源于夏朝。相傳中國最早的皇帝黃帝有25個子孫,其中一個叫昌意,昌意之子叫顓頊。這個顓頊便是“三皇五帝”中第一個稱帝的帝王。顓頊的子孫中有一個叫叔安,他被封侯為夏朝一個諸侯國的君王,這個小國的地名叫國,意思是風沙很大的地方。
叔安作為國的君王,后來,史書便以廖叔安相稱,叔安的后代也從此以國為姓,這就是古代廖氏家族的最早起源。古廖國之遺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唐河縣境內。古國后被楚國所滅亡,史稱西國。西國被滅后,其后裔部分又遷于安徽安豐境內,稱為東蓼國。
后來,司馬遷寫二十四史時改成“廖”字,使用至今再無改動?,F今全國廖氏族都把中原汝南郡作為廖氏的發(fā)源地,許多廖氏祠堂都把“汝南堂”作為堂號,以表達對祖宗故地紀念。廖氏的另一支起源于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伯廖的后代即以名為姓。
廖氏族起源后,始聚居于古廖國,經歷了夏、商、周三朝千多年的繁衍生存,飽受戰(zhàn)火及風雨滄桑,已成為一支規(guī)模較大的家族。至春秋戰(zhàn)國時間,諸侯混戰(zhàn),許多諸侯國相繼被兼并,古廖國終于被相鄰的大國楚國于公元前662年兼并入楚國。
從此,有一些廖氏族人開始遷移故土,向東、南方向發(fā)展,如古籍記載廖叔安第47世孫廖惠就是在這時從中原遷往山東甄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混戰(zhàn)的結果是秦國最后統(tǒng)一全國而告終,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宣告了奴隸社會的結束。
在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歷史文化中,中國形成的姓氏共有三千多個,并且也慢慢的逐漸發(fā)展擴大。世世代代的在延續(xù)?,F代常用的姓氏也有七百多個。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國百家姓的來源,小編決定一一介紹每個姓氏的起源,接下來一起到民族文化看看連姓的起源吧。
一、姓氏起源
1、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于是形成連姓。
2、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后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后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遷徙分布連姓望族居住于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郡望堂號
【郡望】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qū)?!犊ね偌倚铡泛汀缎帐峡悸浴分杏杏涊d,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四、歷史名人
1、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xiāng)試舉沒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養(yǎng)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后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fā)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谷諔?zhàn)爭爆發(fā)仲三。筆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杰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并開展廣告業(yè)務。
曾應尚小云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chuàng)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
歸國后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臺灣,在臺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yè),后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于1878年的連橫,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
其中,《臺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臺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fā)臺灣的歷史,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后序中說:“臺自開辟以來,三百余載,無人能為此書?!闭绿鬃x《臺灣通史》后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p>
《臺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臺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臺灣“語言多沿漳泉?!痹谶B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游。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后來病逝于滬。
6、連戰(zhàn),連橫之孫。于1936年出生于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臺,后步入政界?,F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在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歷史文化中,中國形成的姓氏共有三千多個,并且也慢慢的逐漸發(fā)展擴大。世世代代的在延續(xù)?,F代常用的姓氏也有七百多個。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國百家姓的來源,小編決定一一介紹每個姓氏的起源,接下來一起到民族文化看看曾姓的起源吧。
一、姓氏源流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于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二、遷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東,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漢時家于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項家于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后人分別遷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
王莽之亂時,曾據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xiāng),是為吉陽房。曾據后人曾略居于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
外,曾氏族人還遷居于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賜錫移居臺南,此后,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臺灣,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目前,曾氏為臺灣第16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38位。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叭√谩奔从纱说妹?/p>
此外,曾氏還有堂號“魯陽”。
【郡望】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北)。相當于今甘肅通渭、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西晉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魯山縣。
四、歷史名人
曾國藩(1811-1872):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xiāng)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紀澤(1839-1890):字頡剛,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后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zhàn)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后醒論》,主張“強兵”優(yōu)先于“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zhàn),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zhàn)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陜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鞏(1019-1083):北宋文學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
在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歷史文化中,中國形成的姓氏共有三千多個,并且也慢慢的逐漸發(fā)展擴大。世世代代的在延續(xù)?,F代常用的姓氏也有七百多個。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國百家姓的來源,小編決定一一介紹每個姓氏的起源,接下來一起到民族文化看看金姓的起源吧。
關于金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后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時,歸順于漢室。由于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統(tǒng)統(tǒng)姓了金。
為劉姓改姓為金氏。唐末五代時,吳越國(十國之一)開國之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改為金氏。
除上述三支外,還有六個來源:一是南北朝時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時新羅國有金姓。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姓金;三是明永樂年間,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來降,賜姓金氏;四是元時有金覆祥,其先本為劉氏,后改為金氏;五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本姓張,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愛新覺羅子孫中多有姓金的。
聚集地(遷徙分布)
金姓姓源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時的少昊。少昊自窮桑登帝,后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新羅,朝鮮古國名,與高麗、百濟并立,其國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長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時,金氏有遷至今甘肅境者,如北齊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
唐朝貞觀年間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時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蘇一帶發(fā)展外,還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槐狈降暮幽?、河北、遼寧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點。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閩、粵金氏陸續(xù)有人遷至臺灣,此后,有的在遷海外,僑居于新加坡等國家。
臺灣的金姓,不算很多,在臺灣諸姓中排列為第九十位。人數雖然不多,但卻是遍布臺灣各地。大陸的金氏遷臺,是始于清代。據有關史料記錄,隨著時代的變遷,金氏由源地山東逐漸向南移遷,先后遷居安徽、江蘇、浙江、以至福建、廣東等。爾后,又由福建遷居臺灣。最早遷臺的金氏,是清嘉慶年間以中人為業(yè)的金壽老。金壽老入臺,使臺灣有了金姓,他也被金人后世奉為臺灣金氏的開基始祖。
堂號
“麗澤堂”:宋朝的時候金履祥最長濂洛之學,皇帝召他任國史館編修,沒到任就死了。他曾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稱“麗澤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為其堂號名的。
家乘譜牒
上海:羅溪金氏譜略一卷、嘉定金氏家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江蘇:金氏新族譜二卷、金氏重修族譜不分卷、金陵金氏族譜二卷、古潤金氏宗譜六卷、毗陵金氏宗譜八卷、毗陵金氏重修宗譜二十一卷
浙江:金氏家譜不分卷、富春玉洲金氏宗譜三卷、休寧遷浙金氏譜略一卷、金氏如心堂譜不分卷、黃巖大田金氏宗譜十二卷
安徽:京兆金氏統(tǒng)譜十卷、金氏統(tǒng)譜六卷、休寧南城金氏族譜、甌山金氏眉公支譜四卷、金氏宗譜二十五卷
湖南:金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首三卷、寧鄉(xiāng)金氏陸續(xù)修族譜、金氏三修族譜四卷首一卷、湘鄉(xiāng)金氏三修族譜四卷首二卷歷史名人
金圣嘆:明末清初文學評論家。為文怪誕,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為務,評天下才子書有六,一《離騷》、二《莊子》、三《史記》、四《杜詩》、五《水滸》、六《西廂》,其評語流傳甚廣。
金農:清代書畫家兼詩人。善詩文,精于鑒別金石、書畫。工隸書。尤以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為“揚州八怪”之一。
金日磾:西漢時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漢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jiān),遷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為侍中。歷7世皇帝為內侍,與西漢大臣張湯后世并稱“金張”,成為功臣世族的代稱。他可以說是金姓歷代名人中地位最顯赫的人物。
金剛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來中國傳教,來中國傳教,曾譯《金剛頂經》,與善無畏、不空唐玄宗時并稱“開元三大士”。
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到如今還為消失的聞名古國,在中國每個人都相當講究自己的姓氏,姓氏代表一個人的家族歷史和文化,當然每個姓氏都是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祖先,你知道戚姓的起源嗎?本期百家姓起名為你解析。
1、系自姬姓。
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八世孫為衛(wèi)武公,其子為惠孫。至衛(wèi)成公時,惠孫之六世孫、衛(wèi)大夫孫林父封于戚,故地在今河南濮陽市內的戚城,為發(fā)明制造銅戚之古地。孫林爻之支庶以邑為氏。姬姓戚氏的歷史大約有25oo年。
2、外族基因的流入
戚姓血脈一直純正,幾乎從沒有混人過外族的血液。直到明、清時,在蒙古人、滿洲人中出現了戚姓,東北地區(qū)的戚姓應當已經含有滿、蒙民族的血液。
二、遷徙分布,聚集地
起源于河南的戚姓不久向東遷移,進入山東滕縣東部,其后又南下江蘇沿海地區(qū)。
宋朝時期,戚姓大約有6萬5千人,山東集中了戚姓的主要人群,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江蘇等省。
明朝時期,戚姓大約有3萬6千人,當時浙江、江蘇、安徽三省是戚姓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大約占戚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東、江西、河南等地。
三、郡望堂號
戚姓的郡望為東海。
戚姓以“平倭”、“紀效”為其堂號。
“平倭”和“紀效”的典故均出自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為福建總兵官,他所訓練的戚家軍紀律嚴明,勇敢善戰(zhàn)。當年東南沿海經常有倭寇騷擾,尤其是蘇、浙、閩沿海。戚繼光日夜奮戰(zhàn),終于把倭寇消滅了,使沿海居民安居樂業(yè)。戚繼光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二書。
四、戚姓血型
戚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9%,a型占28.6%,b型占28.7%,ab型占8.8%。
五、當代戚姓的分布
當代戚姓的人口大約有36萬,為第二百二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9%。目前戚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占全國戚姓人口的16%。全國戚姓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這三省大約占全國戚姓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東、江西、河南等省。全國目前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戚姓分布區(qū)。
在上海、蘇浙大部、安徽東部、遼寧南部、吉林東北、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北、廣東大部,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qū)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9%的戚姓人群。在浙江南部、閩贛北部、皖魯西部、鄂豫冀東部、遼寧北部、吉林大部、黑龍江西南、內蒙古東部、陜西西南、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廣東東北、廣西東部、云南大部,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9.7%,居住了大約31%的戚姓人群。
百家姓故事中華百家姓百家姓qq頭像百家姓人口排名百家姓大全百家姓大全排名百家姓歌謠百家姓有姓小的嗎百家姓的故事中國百家姓排名20192019中國百家姓排名榜百家姓有哪些百家姓有多少個